吕晓辉
青海大学
野燕麦、旱雀麦是西北地区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杂草,由于繁殖快,传播方式多,再生能力强,而且杂草的生活周期一般比作物短,抗逆性强,光合作用效益高,并且影响田间作物的通风透光,与田间作物争夺空间、光照、水分和养分,因此危害较大。近年来,农民反映,高效氟吡甲禾灵对野燕麦、旱雀麦的防除效果明显下降,增加除草剂用药量仍然除草效果不佳。上述原因说明,野燕麦和旱雀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的研究迫在眉睫。本实验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:1、广泛采集杂草样品,收集野燕麦29个种群,旱雀麦18个种群,并对这些种群进行了抗药性检测,确定野燕麦抗性最高的种群为门源青石咀种群,旱雀麦抗性最高的种群为祁连冰沟种群。培养皿种子测定法与整株测定法,测定野燕麦和旱雀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药性的结果趋于一致。2、次年抗性水平监测结果与之相符,野燕麦种群抗性最高的仍为门源清石咀。旱雀麦种群,未采集到祁连冰沟的旱雀麦种群,但其他地区的旱雀麦抗性水平仍然相对较低。3、野燕麦、旱雀麦种群受高效氟吡甲禾灵胁迫后,抗性种群叶绿素、MDA、SOD、CAT含量均与CK差异不明显。4、野燕麦、旱雀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代谢酶抗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,未施药的情况下,野燕麦和旱雀麦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的GSTs和细胞色素P450活性差异不明显,施药后,抗性种群活性明显比敏感种群的高。且施药后的活性总体高于未施药的处理。5、野燕麦和旱雀麦的交互抗性检测结果表明,野燕麦和旱雀麦都对其中某一种药产生了交互抗性,但其针对的药物不同。 还原
野燕麦; 旱雀麦; 抗药性; 交互抗性; 高效氟吡甲禾灵;
郭青云;
S451.2